【反修例】《紐時》拆局:中央治港從緊 因香港不再是金蛋

國情動向

發布時間: 2019/07/05 10:00

最後更新: 2019/07/05 10:51

分享:

分享:

在香港修訂《逃犯條例》的風波中,中央曾展示出對港的強硬控制。《紐約時報》分析,這是因香港在中國的角色已由舉足輕重的「金蛋」,變為展示「中國版法治」的有效性。因此,港人希望爭取的自由民主選舉,將越來越難實現。

除近日的《逃犯條例》風波外,此前人大常委會就《基本法》104條釋法,令幾位泛民議員失議員資格;2014年在「831框架」中落三閘,規定特首參選人須取得過半提委會委員提名,被批是「假普選」等,也展現出中央對港的強硬。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更指,中央對港政策已從「不干預」變為「善有作為」。

《紐時》分析,中央對港漸強硬,是因香港在中國的角色轉變。香港在1997年回歸中國後,中國還視香港為「金蛋」。當時中國尚未加入WTO,香港因而成轉口貿易通道,以規避WTO對中國的限制。

此外,當時香港的經濟規模是中國的1/5,人均收入是中國的35倍,中國近半貿易也是通過香港進行,而香港更被視作人民幣自由交易的試驗地。因此,當時中國希望加強香港作為開放、市場導向法治經濟體的聲譽,從而令内地經濟從中受益。

如今,中國不再像過去般需要香港。目前,中國只有不到12%的貿易通過香港進行,而去年香港的經濟規模,也縮減到僅為中國的1/13。即使差距較大的人均收入,香港也只是中國的5倍。

香港的作用變為證明中國制度的好處

同時,中國已擁有足夠影響力,令各地投資者忽視中國在企業和公共治理方面的不足。而人民幣也成為重要的國際貨幣,香港只是眾多獲人民幣交易授權的金融中心之一。最重要的是,中國也有雄心將上海打造成國際金融中心,使香港成上海的競爭對手。因此,尊重香港核心價值的重要性也有所降低。

《紐約時報》分析,港人希望爭取的自由民主選舉,將越來越難實現

然而,目前香港的作用,卻變成展示「中國版法治」的有效性。所謂「中國版法治」,即法律體系通過貫徹財產和合同權利來為經濟服務,但最終仍要服從於共產黨。而中央的最終目標,是香港能顯示出限制政治社會自由,或比西方自由民主更好。因此,分析認為港人未來將更難爭取自由民主制度,如普選立法會或特首。

《紐時》指,可幸的是,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日前被記者問及,香港「反修例」抗議一旦惡化,駐港解放軍會否介入時,他強調對港府和港警完全有信心,「我們相信他們能妥善處置」。從而可見,即使中央繼續收緊對港控制,目前收緊的程度仍有底綫。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
撰文 : 游昊雲 本報記者
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